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全脑缺血动物模型1两动脉阻断法(occlusionofbilaterialcarotiscommunisartery)(1)复制方法SD大鼠,雌雄不拘,体重为250~300g。经腹腔注射水合氯醛(350~400mg/kg体重的剂量)或戊丨巴丨比丨妥丨钠(50~60mg/kg体重的剂量)麻醉后,仰卧位固定,剃除颈部毛发,手术区域皮肤常规消毒。颈前正中切口,分离双侧颈总动脉(carotiscommunisartery,OCA),夹闭双侧CCA,同时合并低血压以减少脑血流量,造成急...
脾功能亢进动物模型脾功能亢进(hyperslenism)是临床上一种综合征,也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表现之一。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其直接后果是机体凝血机制紊乱和免疫力下降。犬脾功能亢进模型(1)复制方法体重为15kg左右的实验犬,动物禁食不禁水14h后,腹部备皮,按0.1ml/kg体重的剂量肌肉注射速眠新全身麻醉,建立静脉通道,术中快速输入平衡液500ml,无菌条件下手术:先在脾静脉汇入门静脉处结扎脾静脉主干,20min后再在脾...
血栓性疾病动物模型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血液在血循环内呈液体状态,是由于体内存在着相互拮抗的凝血和抗凝血系统。当机体受到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或本身有创伤和感染时,可引起机体免疫和代谢功能发生改变,造成体内凝血和抗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终导致血栓形成。血栓形成主要涉及心血管内皮、血流状态和凝血反应三方面的改变,这三种条件通常合并存在,但常以某一条件为主。此外,当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时,如DIC、手术、创伤、妊娠等引起的血液凝固性增高也是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临床上血栓性疾病对患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动物模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是临床上一种获得性综合征,它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发。临床上DIC主要表现为由微血管血栓形成和栓塞引起的多脏器功能障碍、出血、休克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代表了临床病理的一系列连续的严重表现,其主要特征是血管内凝血机制激活后,其局限性或代偿性控制进行性丧失。DIC的发生及发展机制十分复杂,许多影响因素至今仍未阐明。无论在何种原发病或何种因素诱导下发生...
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1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1)复制方法体重约200g成年雄性大鼠,分别以200mg/kg体重、250mg/kg体重的剂量给大鼠灌服腺嘌呤加乙胺丁醇,每天灌服1次;200mg/(kg·d)为中剂量,250mg/(kg·d)为高剂量;中、高剂量大鼠于给药第7,14,21日时血尿酸水平均可升高。(2)模型特点增加模型动物体内尿酸、尿酸前体(次黄嘌呤、黄嘌呤)的量,或抑制肾小管尿酸的分泌均可引起机体血尿酸水平升高。大剂量给予尿酸或尿酸前体来提高大鼠血尿酸水平为目前复制大...
高黏血症动物模型高黏血症(hyperviscositysyndrome,HVS)又称高黏滞血症或血液高黏滞综合征,是指某种血液黏滞因子升高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综合征,也是临床上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以及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患者由于血液黏稠度增高常可引起微循环障碍,使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缺氧而使原有病情加重。1老年大鼠模型(1)复制方法分别采血测定平均体重约为350g,年龄为20月龄老年大鼠和平均体重约为600g,年龄为12个月龄的SD大鼠的血流动力学...
血小板疾病动物模型小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1)复制方法体重约为20g,年龄为8周龄的BALB/c小鼠。抗原制备:BALB/c小鼠经乙丨醚麻醉后,眼球摘除取血(EDTA-Na2抗凝),分离血小板并洗涤,用生理盐水稀释。免疫:取已准备好的血小板分别与等量弗氏佐剂和不弗氏佐剂混合成油包水状作为抗原。取含有弗氏佐剂的抗原于0周注射于豚鼠足掌、背及腹部皮下,每次至少4点,第5周豚鼠心脏取血(不抗凝)。56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得到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GP-APS),...
1白细胞减少症动物模型(Animalmodelofleucopenia)在研究化疗药物毒性的减毒实验中,经常需要建立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及骨髓有核细胞减少症的动物模型。白细胞减少症(leucopenia)为临床常见血液病。凡机体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1000000000/L时,称之为白细胞减少症;若机体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低于2×1000000000/L,中性粒细胞值低于0.5×1000000000/L甚至消失者,则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sis)。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