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直线冲击加速颅脑损伤模型该模型由Marmarou于1994年建立。该模型的具体制作步骤是:将大鼠俯卧于泡沫垫上,纵行切开头皮,暴露颅骨穹隆。颅骨顶表面冠状缝与人字缝处固定1枚铁制圆盘(直径10mm、厚3mm),其底呈弯弧状,与颅顶相吻合,450mg重锤套在内径19mm、长2m的有机玻璃管坠落撞击铁盘,致头颅受力引起颅脑损伤。由于泡沫垫的存在确保了外力作用的瞬时性,而铁制圆盘又保证了外力作用的弥漫性,可制备出弥漫性脑损伤模型。该模型方法简单,条件易于控制,颅骨钻孔减少了由颅骨个...
中医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1)采用劳倦因素与大黄、芒硝泻下药物建立脾气虚动物模型复制方法选用Wister雄性大鼠,体重为180~200g。将大黄、芒硝、标准饲料按0.85:0.15:9.0的比例均匀混合后制成药化饲料。实验动物在每日喂食药化饲料的同时,于每天上午8:00~12:00在劳倦装置振荡器上(振动荡243次/min、振幅为36mm)振动4h,造模周期为21d。观察大鼠的外观表现、粪便、体重、食量、拉尿及排便等情况,并可取血测定红细胞C3b受体、IgG、IgM含量;取脾脏...
负压性脑创伤模型Mahmood等建立的负压性脑创伤模型,主要由支架、吸管、注射器管、弹簧圈、压力感受换能器、示波器等构成。当注射器管内由于弹簧的张力后退时,产生的负压传送到吸管的开口,由于吸管的开口受到大鼠硬膜的密封,负压作用于硬膜及其下的脑组织,产生脑组织的损伤,压力通过感受器在示波器上表达为可视的压力波。该模型负压伤组织损伤明确,所制造的损伤局限于负压打击部位的皮质和皮质下的局部组织,该模型适用于局灶性的浅表的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不适于研究动物认知和运动功能。
其他脊髓损伤模型1.化学损伤模型化学损伤模型是通过定位注射或者鞘内给药的方法损伤脊髓组织细胞。其损伤的病理变化以神经元溃变为主,完整性不受破坏,类似于脊髓灰质炎的病变,适用于神经细胞移植的研究。例如,通过微纤维植入谷氨酸、天冬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或红藻氨酸盐,可建立兴奋性毒性脊髓损伤模型,引起少突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死亡及诱发电位传导阻滞。而于鞘内注射红藻氨酸盐也可引起少突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死亡。在脊髓背侧局部使用红藻氨酸盐或NMDA导致兴奋性中毒,而显...
运动性疲劳发展过程动物模型根据1982年第5届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有关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将疲劳发展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疲劳过程的开始阶段、发展阶段和力竭阶段。(1)复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为220300g。将装有相当于自身体重12%的砝码的小布袋系在实验大鼠的前肢腋下,砝码带系于胸腹前,在0.7m×0.5m×0.7m的铁箱内游泳,水深0.5m,每次1只。当大鼠游至水从耳下淹到耳上,身体轻度下沉时,为运动性疲劳的开始阶段;当大鼠游至水淹过眼,其身体进一步下沉时,为疲劳的...
Tarlov行为学评价脊髓损伤后动物的运动能力评估直接反映了脊髓修复与再生水平,以及外周行为功能的改善情况。1953年,Tarlov等描述开放场地实验,并应用于动物脊髓压迫损伤后的运动功能评价,内容有关节活动度,能否行走、跑步等。其特点是对灵长类动物较为可靠,且与脊髓损伤程度、神经功能恢复及轴突残存数量等的相关性较好,但对啮齿类动物一致性较差。由于观察者存在主观随性,在不同实验环境下重复性不高。随后许多学者对Tarlov法进行了诸多改良。并将此法应用于大鼠后肢功能评价。Kaz...
力竭运动动物模型力竭运动动物模型是急性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中强度大的一种模型,其特点是强迫动物运动直至体力*耗竭。1.跑台有氧力竭运动动物模型复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为250~300g。采用观察性指标(同前)来判断动物是否疲劳及疲劳的程度。实验大鼠以18m/min的速度进行中等强度的水平跑运,持续时间为200min,运动过程中采用声音和毛刷实施刺激。实验大鼠的一般状况、跑的动作和运动能力变化较为明显。在运动过程中,需要较多的刺激次数和延丨刺激时间,才能维持原强度工作。...
开放性腹腔海水浸泡拘束法诱发应激性胃溃疡动物模型(1)复制方法成年大鼠,禁食不禁水24h,麻醉,取仰卧位将动物四肢及颈部绑扎固定在鼠板上,沿中下腹部正中切开腹壁约2cm进腹,用金属网架撑开并固定,造成一开放式腹部损伤,待其清醒后浸于(21±2)℃的恒温人工海水浴槽中,水平面齐胸骨剑突处,浸泡3h。浸泡毕,取出动物,擦干皮肤,放血处死,立即剖检。取材部位、检查和评价方法同水浸拘束法诱发应激性胃溃疡动物模型。(2)模型特点海水浸泡应激后,腹腔开放伤模型动物胃液pH值...